妇科肿瘤实验室介绍
时间:2020-09-21 12:00:25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肿瘤实验室成立于1978年,“十一五”期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依托学科为妇产科学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妇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批妇产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临床医学中心、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建设岗位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妇产科专业。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建设,现有妇科肿瘤专业医师和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35名,其中正高职11名,博士生导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32名。实验室主任孔北华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协会副会长、中华妇科肿瘤学会常委兼妇科肿瘤基础研究学组组长、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试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妇产科学》主编、山东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妇科肿瘤实验室包括妇科肿瘤细胞病理实验室、细胞遗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1200多平米,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80余台,实验设备总值1500余万元。
本实验室妇科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近年来本专业发挥妇科肿瘤学专业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华东地区妇科肿瘤培训基地,开展Tumor Board推进妇科肿瘤规范化治疗,建立了妇科肿瘤组织、血清标本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肿瘤患者随访制度。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质量受到广泛好评。开展妇科肿瘤化疗及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探索研究。在妇科肿瘤防治方面,致力于解决妇产科重大疾病问题,为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妇女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在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获得学科建设经费1600万元。发表学术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省级、部级及其他各类科研成果奖5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0余项。获得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十五.”期间本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2名,硕士研究生86名。
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全面完成整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培养妇产科学专业博士42名,硕士98名,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毕业论文1篇,培养进修医师400余人。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召开国际或国内学术交流会议13次,与5家国外学术机构进行实质性合作并聘用两名国际知名专家为聘教授,每年定期来我科讲学,先后派出13名人员出国学习,已引进从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和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医学专业人才各一名,为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新技术研发
近年来,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研发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获得多项创新性学术成果。应用1:1配对方法对山东省19所地市级以上医院的卵巢癌流行病学因素进行系列研究,发现了多种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提出了预防策略。
针对上皮性卵巢癌起源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输卵管上皮起源证据。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了四种有别于国际上报导具有良好重复性的卵巢癌血清标记物,并建立了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良好的诊断模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是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有效策略。
构建了多种高效靶向基因治疗系统,解决了卵巢癌基因治疗关键技术问题;发现CHP2基因可调控卵巢癌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新的卵巢癌基因治疗靶点;构建的MUC1/Y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诱导激活针对MUC1/Y(+)卵巢癌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为卵巢癌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发现人胚胎生殖干细胞对卵巢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发现鼠胚胎干细胞ES-D3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重建接受大剂量化疗小鼠的造血功能,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支持大剂量化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研制成功血卟啉单甲醚/竹红菌素B-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载体系统,证实其卵巢癌靶向性及淋巴靶向性,并验证其对卵巢癌的靶向杀伤作用;进一步制备叶酸分子包裹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载体,体外实验验证其对卵巢癌的主动靶向作用;制备葡萄糖分子包裹的纳米金颗粒,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其对卵巢癌的靶向性,并证实其对卵巢癌具有放疗增敏效应。
临床试验发现拓扑替康联合顺铂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卵巢癌疗效肯定,有望替代常规的PC方案;参加多项卵巢癌化疗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获得高度评价,在国际上发表了多项试验结果。
该研究方向针对卵巢癌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前沿学术问题,开展卵巢癌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重大学术创新。本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1篇,其中SCI收录14篇。SCI引用次数达到75次。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41名。研究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
2、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综合治疗研究
近年来,开展了子宫内膜癌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我们总结了近五年来初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阐明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了不同治疗方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在全国妇科肿瘤学会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开展了年轻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已获成功妊娠。
对I型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我们研究了雌激素代谢基因CYP17、COMT及雌激素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探索了多种基因及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可望用于筛选子宫内膜癌高危病人并用于指导激素替代治疗。I型子宫内膜癌中存在脂肪酸代谢异常,脂肪酸合成酶(FASN)在子宫内膜癌中过表达,抑制FASN表达可显著下调E2刺激的ER表达,阻断FASN后发现细胞增殖和细胞活性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内源性雌激素受体活性抑制因子DACH1的缺失可导致其FASN的过表达,从而影响ER活性并潜在地调节子宫内膜癌的信号传导,初步揭示了子宫内膜样腺癌增强的脂质生成信号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II型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方面,我们率先找到了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的癌前病变并命名为“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形态学看似正常,而p53免疫染色阳性的上皮或者腺体,将其命名为“p53印记”。p53印记被看作是一种潜在性癌前病变。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初步提出了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模式,即主要起源于静止期子宫内膜(RE),经过p53印记、EmGD,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及ESC。这一发生模式的提出,为探索ESC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思路。EmGD、p53印记的发现也有望早日实现ESC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从EmGD到EIC、ES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和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量也逐渐增加,故二者均被看作是ESC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而且Nrf2高表达与化疗耐药性有关,通过抑制Nrf2水平增加Keap1表达,可以提高ES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存活率。
基于我们的研究发现,即p53特征性的基因突变也表现在ESC的癌前病变以及潜在性癌前病变中。提示通过检测p53基因或者蛋白来早期诊断ESC将成为可能。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发现在400倍的背景下,通过ELISA能够检测到的最少SPEC-2细胞数为25。目前我们正在探讨通过ELISA对子宫内膜细胞p53蛋白的检测来早期诊断 ESC。并通过优化组合已知的分子标志物,包括IMP3及Nrf2,有望进一步提高早期发现ES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3、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研究
本实验室率先在山东开展以下工作:(1)利用液基细胞学及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检测对门诊病人进行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2)开展并推广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工作;(3)开展并推广三阶梯技术诊治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4)开展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5)开展中药、干扰素及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持续性HPV感染的临床研究;(6)开展腹膜外盆腔淋巴清扫及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7)开展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锥切术及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8)开展宫颈癌、癌前病变、普通人群中HPV高危类型的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9)开展适宜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醋酸试验及碘试验肉眼观察、宫颈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 DNA检测、尿巯基检测、流式细胞DNA倍体分析等);(10)开展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研究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11)开展基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基础的宫颈病变快速诊治技术;(12)连续主办5届宫颈病变学习班(3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积极推广宫颈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已取得成果和可能取得的突破:
(1)我院自2001年开始将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CT)和Bethesda诊断系统应用于临床并在山东省推广应用;自2001年引进2代杂交捕获试验法(HC-II)检测HPV,2004年又引进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自2001年开始将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或LLETZ)应用于临床。通过合理应用上述现代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显著提高了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而且可以采取个体化针对性治疗,减少过度诊断或诊断不足,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提高宫颈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2)自2009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合作,正式在我院开展了宫颈病变快速诊治技术(基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基础的宫颈病变一站式服务)。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①宫颈组织采用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切片质量稳定,方法安全,经济实用,它缩短了病理检查时间,有助于临床医师尽早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②宫颈疾病快速病理检查,简化了诊疗流程,方便了患者就诊,降低了她们的经济花费,减少了对疾病的延迟诊治,结合宫颈疾病的三阶梯诊疗程序,避免了漏诊和过度诊疗,准确而又有效。(3)通过对现行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显示,对有条件的在妇科门诊就诊及妇科住院的患者(机会性筛查),建议同时进行高危型HPV DNA检查及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能更有效的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对治疗、随诊提供指导意义,并能浓缩高风险人群,便于进行有效监控,早期预测高度病变。对农村妇女人群的普查研究显示,因受细胞学技术方法和细胞学诊断医师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农村社区宫颈癌筛查中细胞学检查方法效率较差,不宜作为初筛手段。由于VIA/VILI假阳性率过高,不适合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HPV检测作为初筛试验可提高筛查效率,具有敏感性高、客观性强,有可能节约医疗资源,细胞学检查宜作为HPV检测初筛后的二级分流方法。在基层医院不适宜开展“即查即治”,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4、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在国内率先开展顺铂与VP16联合化疗(EP方案)治疗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研究,研究证实该方案适用于我国高危、耐药、复发性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并发表在2007年中华妇产科杂志。研究回顾性分析接受EP方案化疗的39例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治高危患者25例,耐药患者9例,复发患者5例。39例患者中10例患者辅以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其疗效及毒副反应,并追踪继发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和其中30例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生育情况,结果39例GTN患者共接受了221个疗程的EP方案化疗,平均疗程数5.7个,总的完全缓解率为74%(29/39);其中,25例初冶高危患者总疗程数139个,平均疗程数5.6个,19例完全缓解,6例耐药,完全缓解率为76%(19/25);9例耐药患者化疗总疗程数55个,平均疗程数为6.1个,6例获完全缓解,3例再次耐药,完全缓解率为6/9;5例复发患者化疗总疗程数27个,平均疗程数为5.4个,4例完全缓解,1例耐药死亡,完全缓解率为4/5。该方案主要的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骨髓抑制较轻,均为I一Ⅲ度,未发生致死性毒副反应。30例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共获妊娠8例次,其中人工流产2例次,足月妊娠分娩6例次,共获新生儿6个,均无先天性畸形发生。所有存活患者无继发性肿瘤发生。本研究组成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在2010年全国妇科肿瘤大会交流。
开展了葡萄胎预防性化疗及分子预后分析的研究,发现NM23表达降低及C-erbb2表达升高与完全性葡萄胎恶变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改变可用于预测葡萄胎恶变,指导葡萄胎的预防性化疗。
5、乳腺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基础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三阴性乳腺癌是不良预后类型的乳腺癌;首次从基因丢失和甲基化多方面角度研究临床肿瘤抑癌基因FHIT和维甲酸受体表达丢失的分子机理,提出了肿瘤预防、治疗的新途径;首次以乳腺癌为模式,提出应用手术前细胞学标本进行恶性度评价以指导手术范围的确定;发现并解明了MTDH基因为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并从多方面探讨了其功能;建立了简单(不需要DNA或RNA提取步骤)、超敏感(单个细胞可完成全基因组分析)的临床应用型芯片技术;创建了细胞培养后用激光微切技术分离单个目的细胞进行DNA或RNA分析的科研技术;主要负责建立了齐鲁医院妇科肿瘤与乳腺癌标本库,优化了标本资料管理及标本冻存技术平台。目前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350余分,被其他SCI论文引用近800余次。
我们目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应用信息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发现决定乳腺癌进展转移的新型原癌基因和新型抑癌基因,更感性趣的是发现与乳腺癌、卵巢癌进展转移均密切相关的癌基因。我们发现了与乳腺癌化疗耐受、进展转移的MTDH基因(Cancer Cell. 2009;15:9-20)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目前我们发现MTDH亦与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我们丰富的标本资源,我们希望能在发现卵巢癌-乳腺癌综合征新型基因发面取得突破。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4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2 |
3 | 护理部 | 11 |
4 | 急诊科 | 9 |
5 | 医务处 | 8 |
6 | 神经外科 | 8 |
7 | 人事处 | 7 |
8 | 普通外科 | 6 |
9 | 小儿外科 | 6 |
10 | 心血管内科 | 6 |
11 | 教育处 | 4 |
12 | 科研处 | 4 |
13 | 后勤保障处 | 4 |
14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15 | 小儿内科 | 4 |
16 | 神经内科 | 4 |
17 | 重症医学科 | 4 |
18 | 党委组织部 | 3 |
19 | 团委 | 3 |
20 | 门诊部 | 3 |
21 | 医师培训处 | 3 |
22 | 泌尿外科 | 3 |
23 | 老年医学科 | 3 |
24 | 检验医学中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