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齐鲁要闻

青年达医|免疫学研究两树省内里程碑,张猛笑称自己对失败有很强免疫力

时间:2019-06-27 15:42:26   浏览量:

2019年2月7日,大年初三,当大多数人相聚在家中享受团圆之乐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3楼,和往常一样,灯仍亮着。

一袭白色长衣,一副一次性手套,一双睿智的明眸隐在黑框眼镜后,日常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做不完的实验和看不完的显微镜。1987年生人的张猛,是一名典型的科研工作者。但其实,他又更像是一名医生,在细胞与分子水平揭秘人体免疫奥秘。他所研究的免疫系统,就像人体内的“警察”,负责“抓取”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内“变坏”的细胞。

青年达医|免疫学研究两树省内里程碑,张猛笑称自己对失败有很强免疫力

一心做“警察”,要让人体内“天下无贼”

学生时代的张猛,听到最多的一句口号就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什么是生命科学?为何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自高中起就发现自己喜爱做研究的张猛,怀着对科研的向往和对生命科学的憧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生命科学专业。

生命科学包罗万象,在考取硕士研究生时,张猛选择了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命基础医学作为研究领域。

也许,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在众多的基础医学相关领域,张猛唯独偏爱像“警察”一样的免疫学。“人体就像是一个社会,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个人,而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他说,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人体的细胞亦是如此,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如肝脏细胞负责代谢,胃部细胞负责吸收,肺部细胞负责呼吸……但其中有一群很有趣的细胞——免疫细胞,它就像是我们社会中的警察,在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内循环,发现、识别并清除对人体有害的分子。因而,机体如果想维持较好的状态,免疫系统必须健康。

近十年来,张猛研究的方向就是起着“人体警察”作用的免疫学。“很多疾病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免疫系统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张猛认为,人类如果想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疾病,也许最终要从调动人体免疫系统这一方面进行。

数月没进展,捅破窗户纸的利器叫“坚持”

每天从早上7点多到岗,中午简单吃点饭继续做实验或者指导研究生,从来没有午休时间,晚上工作到6点多,晚饭过后继续工作。这个作息时间是张猛从高中以来就一直坚持的。

“最难的日子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转眼已过8年,那时是他第一次遇到研究的瓶颈,“做研究可能是件很单调的工作,”谈及工作性质,张猛坦言,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失败的次数永远比成功的次数多得多,由于生命科学研究充满了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走向成功。

“对于我们来说,发表一篇文章,一般需要三四年的实验支持,如果要在非常重要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甚至需要六七年的实验支持。”日复一日,有的实验做三五个月仍然没有一点成效,那时,“放弃”的想法就会不自觉地跃入研究人员的脑中。

2011年,读博士一年级的张猛和团队同学发现了一种可以调控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酶,它能协助机体杀伤并清除病毒,但问题出在了探讨机制时找不到该酶所作用的靶点。“寻找靶点,就像警察抓小偷,在茫茫人海中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小偷,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那段时间,张猛很少离开实验室,晚上也是通宵做实验。

2011年的冬天,张猛记忆犹新。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是实验室里颇为温暖,因而滋生了蟑螂横行。因为有的实验是断断续续的,中间会有难得的半小时时间,那时,他就会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可是当一起来时,周围一圈的蟑螂就会一下子跑掉。“第一次在实验室过夜,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蟑螂,还是一下子见那么多蟑螂。”忆及彼时艰苦,张猛心中只留下了打趣的乐事。如是坚持了几个月,目的靶点仍未被找到。

“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生出想要放弃的心思。”然而,念头也只是一瞬间,张猛常常开玩笑说,“对于失败,我的免疫力很强。”只是沮丧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重新投入到研究中。

终于,在不断重复和探寻中,他们成功找到了一个全球都没人找到过的新颖靶点,并解决了一项科研难题。2012年,全球著名的医学杂志J Exp Med收录了他们研究的文章,彼时,很少有中国的论文能发表这本杂志上。张猛由于优秀的科研成绩于26岁那年提前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也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

直到成功的那一刻,张猛才悟到了科研的真谛:成功与失败有时只差一层窗户纸,而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利器,名字就叫“坚持”。

一路两个饼,辛苦日子心里很踏实

的确,事实不止一次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

博士毕业后,张猛投身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期望用免疫学的研究解决心血管疾病的问题。但是当时,他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读博时的一项课题还没有完成,两边跑成了当时的生活常态。

齐鲁医院心血管病重点研究室18点下班,没有时间吃饭,他就到那时医院后面的小吃一条街买两个烧饼。从齐鲁医院西门口出发,走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研究室共7分钟时间,两个饼也刚好吃完,再做实验到晚上23点钟。这样辛苦的日子一坚持就是将近一年。

“现在想想也觉得辛苦,但是心里很踏实。”这一年的研究,为他2017年在国际顶尖免疫学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刊发题为“The ubiquitin E3 ligase TRIM31 promotes aggrega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ignaling adaptor MAVS through Lys63-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的论文奠定了基础。这篇论文树立了迄今为止我省天然免疫学界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里程碑。

成功绝非偶然。 “遇到瓶颈才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因为不论是生物医学还是细胞医学等科学都是未知的,需要一点点进行探索,如果这条路行不通,就要及时转往下一条。“遇到瓶颈了,踏实实地找到困难的原因所在,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是研究人员该有的态度。”哪怕如今已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他仍然保持每天下班后学习到23点之后的状态。“主要是阅读文献,我们做科研的,要紧跟国际前沿热点,期望能从中获取灵感。”

十年没周末,相信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2019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张猛和往年一样,早早就回归到了工作岗位。其实,作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春节假期后的开工时间本不用这么早,但是每年大年初二或初三开工,已然成为张猛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习惯,每年他甚至比学生来得都早。

“老师周末从不休息。”作为张猛的研究生,张杰说她要非常努力才能跟得上自己老师的步伐,“当他的学生确实很辛苦,但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充实自己。”

的确,自从开始做研究以来,除了春节给自己的两三天假期外,张猛几乎全年无休,如此已走过了10个春秋。 “以前叫他陪我出门逛街是一种奢侈,后来我就没再妄想过他能陪我逛街。” 作为半个同行,张猛的爱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工作,心里也就多了份心照不宣的理解。

“其实,我也没有多么宏大的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说,他会着眼于当下每一小步的发展,以期最终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

如今,他的团队发现了很多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动物实验水平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同时可协助小鼠抵抗病毒感染。下一步,张猛将会把实验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筛选出有效减缓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分子,为患者带来希望。

达医名片

青年达医|免疫学研究两树省内里程碑,张猛笑称自己对失败有很强免疫力

张猛,1987年出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J Cell Mol Med、Mol Immunol等杂志审稿人、Curr Pharm Design客座编辑。

已发表 SCI 论文 22 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9项,累计经费300余万元;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13项;曾获得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国际F1000 Prime学术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来源:宣传统战部】

单位排行根据6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学生工作处 12
2 党委宣传统战部 10
3 教育处 7
4 门诊部 7
5 普通外科 7
6 团委 5
7 人事处 5
8 医务处 5
9 医师培训处 5
10 后勤保障处 5
11 心血管内科 5
12 骨科 4
13 神经内科 4
14 急诊科 4
15 手术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