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广智论坛(第113期)举行
时间:2024-12-25 14:06:00   浏览量: 次
【本站讯】12月22日,齐鲁广智论坛(第113期)眼科专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楼5C会议室举办。会议特邀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王宁利教授和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执行所长、河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吴建作专题报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出席会议并致辞,人事处处长张东主持会议。
陈玉国在致辞中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陈玉国指出,齐鲁广智论坛作为医院打造的具有“齐鲁”特色的人才交流平台,旨在汇聚各个学术领域的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热点问题,为医院青年人才传经送宝、树立榜样,期望各科室用好平台机遇,紧跟学术前沿、开拓科研视野,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医院眼科专业在医工交叉、大模型数据库建立和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发展。
学术报告环节由眼科主任李建桥主持。王宁利教授以“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深入探讨了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宁利教授指出,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眼科领域的AI模型在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决策支持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模型能够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当前AI技术在眼科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包括数据隐私问题、模型的可解释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适应性。最后,王宁利教授展望了眼科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认为其将为眼科医疗带来深远的变革。
吴建教授的报告详细介绍了非人灵长类眼科模型的探索及基于单细胞转录组研究青光眼的致病机制。吴建教授首先强调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眼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与人类眼睛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为青光眼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并分享了将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青光眼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转录组图谱,揭示了青光眼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机制。这一研究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吴建教授表示,多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将是未来眼科研究的重要方向,期待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与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的结合下,为青光眼及其他眼科疾病的研究带来突破。
会议讨论环节,科研处处长杨晓云,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俞能旺,眼科副主任曲毅,主任医师乔智、主任医师郭慧,近视眼治疗中心副主任蒋华,副主任医师张颖、吴佳音等多位眼科中青年人才代表,围绕专题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现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就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向授课专家虚心请教,并得到了耐心解答和宝贵收获。
会后,王宁利教授和吴建教授参观了齐鲁医院的生物样本资源库和实验动物中心,对科研平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医院科研平台在硬件设施配置、大型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实验技术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今后,齐鲁医院将继续秉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聚智图强、开放发展”的理念,贯彻实施“人才兴院”的战略,不断加强与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许发宝 来源:眼科、人事处 责编:李小诗 审核:刘艳】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4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2 |
3 | 护理部 | 11 |
4 | 急诊科 | 9 |
5 | 医务处 | 8 |
6 | 神经外科 | 8 |
7 | 人事处 | 7 |
8 | 普通外科 | 6 |
9 | 小儿外科 | 6 |
10 | 心血管内科 | 6 |
11 | 教育处 | 4 |
12 | 科研处 | 4 |
13 | 后勤保障处 | 4 |
14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15 | 小儿内科 | 4 |
16 | 神经内科 | 4 |
17 | 重症医学科 | 4 |
18 | 党委组织部 | 3 |
19 | 团委 | 3 |
20 | 门诊部 | 3 |
21 | 医师培训处 | 3 |
22 | 泌尿外科 | 3 |
23 | 老年医学科 | 3 |
24 | 检验医学中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