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筑梦启航|2023年度校长奖获得者:王文晗
时间:2023-12-29 11:19:28   浏览量: 次
【编者按】在奋斗中成长,在青春中闪光。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发挥优秀青年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特策划推出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2023年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系列报道“青春榜样 筑梦启航”专栏,通过分享优秀学子的学习经验和科研心路,展现其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立志奉献、矢志报国。
王文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2020级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神经外科李刚教授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宏教授。研究方向为压电纳米晶体材料介导的超声信号在干细胞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IF>10的中科院1区期刊5篇,累计影响因子超100分。在山大就读期间连续12年担任班级班长,曾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会秘书长等。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山东大学十佳班长和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做一个追逐梦想的临床医生
2012年那个夏天,我怀揣着一个做医生的梦想来到了山东大学,当时并不懂做医生需要什么,那时那刻,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2012级本科,2017级硕士,2020级博士,在趵突泉校区这个诗一般的校园里,我见证了它十一载的春秋冬夏,它见证了我十一年的成长与经历。在这第十二个秋天里,我望着金黄色的银杏叶,好似看到了十二年前入学的那个懵懂少年,慢慢地,我理解了什么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我也体会到了齐鲁医学精神的薪火相传。
有人说,人生至幸,得遇良师。在山东大学这个较为优渥的科研学习环境中,这句话,我感受颇深。我很幸运地在高考时选择了山东大学临床医学。更幸运的是,这么多年在每个关键的人生节点,我都能得遇良师。入学伊始,我便遇上了我的辅导员薛冰老师,教育部“最美高校辅导员”获得者。2012年,是我第一次上大学,也是薛老师第一次留校当辅导员,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薛老师告诉我什么是大学生活,她教导我说大学只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这三年中,她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而我则从她身上学到了认真负责的做人与做事的原则,认识到了什么是大学生活,同时也获得了山东大学十佳班长、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后来,在大学期间我初涉科研,在齐鲁医院赵云鹏副教授以及李魏玮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科研实验。非常感谢两位老师让我进行系统分子生物学实验锻炼,给我接下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验技术基础。
当年,我读硕士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我拿到了一个保研名额,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读硕士,我认为硕士可能就是我的终点。而当我遇见我的导师——齐鲁医院骨科潘新教授,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老师告诉我,医学这条路没有终点,宁愿在这条路上留下拼搏努力的汗水,也不要落下面对患者时无奈与悔恨的泪水。三年里,老师在临床技能上倾囊相授,至今犹记老师拿着我的手进行椎弓根置顶的场景。现在想来,可能当年还不明白做医生需要承担多大责任,我们之所以会那么努力去学习、去锻炼,可能只是不想让老师失望吧。从开始踏上医学之路的茫然到坚定信念在医学这条路上一路前行,潘老师给我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基础。潘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见识到了老一代齐鲁医学人的精气神。跟着老师学习的三年,我知道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临床医生。我还记得潘老师告诉我,一名医生要科研临床两条腿走路,什么都可能被辜负,学到手里的本事不会辜负自己。于是,在这三年里我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创下了管理33张病床的个人记录。于是,我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也拿到了山东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荣誉。但是,最让我骄傲的是当时老师跟我说,我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老师的认可胜过一切既得的荣誉。
所幸,在我坚定了要在医学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时候,我变得“不安分”起来了。“不安分”的我在选择博士的时候没有选择常规,带着三分赌性去选择了医工交叉科研方向。感谢我的导师——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李刚教授。老师并未限制我这个有些“另类”的学生,反而,老师鼓励我去新的科研方向去探索。在这三年多里,老师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什么是一个医学科学家,如何从一个临床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科学家。用我薛皓师兄的一句话来说,老师是一座灯塔,引领着我们一直在医学道路上前行,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就是为我们规划好的航线。老师可能从未刻意引导,可我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一位外科医生的儒雅,渐渐地改掉了自己的暴脾气,慢慢地学习老师做一位儒雅的外科医生。老师虽然很忙碌,但是老师对团队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特意关怀,我还记得当时疫情期间我们被封控在家里,老师当时专门拿出时间跟我们线上一对一交流,不仅对我们个人生活关怀备至,还对我们的课题进行重新设计,从心理上和课题设计上都给我们舒缓压力。就这样,老师为我们团队构建了一个家一样的环境,让我们有着浓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我最为感激的是,作为一名在外联合培养的学生,我在老师身边的时间很少,但是每次在关键的时间节点,老师的关怀总会不期而至,李老师对我的影响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
好多人博士只有一位导师,而我是幸运的,我有两位,除了李刚教授,还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宏教授。带着三分赌性选择医工交叉的时候我是心慌的,并没有当前这般气定神闲,对于未知,我们总有着恐惧,当我知道我不仅要满足临床医学院的博士毕业要求还要满足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毕业要求时,我更慌了。我很感激刘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培养,是刘老师的支持与鼓励,我的思维才能在医工交叉这条路上尽情翱翔。路最难走的时候就是初入此道的时候,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如果不是有刘老师给我“开小灶”,可能我并不能坚定走完这条路。我永远记得当年刘老师经常晚上十一点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讨论课题进展与思路,有时候看我心情不佳还会鼓励我。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导师晚上十一点了还打电话怎么那么push,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整个课题组一百多位学生,刘老师每天行政科研事务那么忙,不是他想这么晚打扰我们,而是他只有这么晚才有时间给我“开小灶”。现在我还记得老师会以一句“这么晚了你们小孩子要多睡觉,早点睡吧”挂掉电话,然后刘老师自己会根据我们讨论的内容查找相关文献并整理思路,邮件发给我,有时候邮件是十二点发过来,有时候是凌晨一两点,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是早晨五点。有时候我就在想,难道这位“老爷子”不睡觉吗?当我看到刘老师眼眶上那积久不散的黑眼圈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位“老爷子”是需要睡觉的,只不过在他心里,有比睡觉更需要做的事情罢了。刘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教导便是因材施教,无微不至。
良师相伴,医路前行,可能这就是我最大的幸运。我,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走在追梦路上的医学生,梦想随着我的成长逐渐在改变,不变的是那追求梦想的初心。学无止境,医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有幸我在这条路上捡到了一个小贝壳,庆幸有之,欣喜有之。然则,气有浩然,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是我山大学子一如既往的选择。
【作者:王文晗 来源:学工处 责编:李小诗 审核:刘艳】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3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1 |
3 | 急诊科 | 10 |
4 | 普通外科 | 9 |
5 | 护理部 | 8 |
6 | 医务处 | 6 |
7 | 心血管内科 | 5 |
8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9 | 神经外科 | 4 |
10 | 党委组织部 | 3 |
11 |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 3 |
12 | 团委 | 3 |
13 | 门诊部 | 3 |
14 | 后勤保障处 | 3 |
15 |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 3 |
16 | 小儿外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