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3月15日讯(记者 张嵬琛 通讯员 谢静 王文斐 )今天,是山大齐鲁人在湖北“战‘疫’”的第50天。
50天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在庚子大年初一奔赴新冠肺炎疫情前线,至今前后已有四批勇士出征,战线从长江边的武汉到大别山下的黄冈。
50天里,一批批驰援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护人员肩扛使命,昼夜坚守,用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照亮前行的路,用一身白衣化作他们的铠甲,用“大爱无疆”温暖无数患者的心。他们攻坚克难、精准施策,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生与死的疫情考验中,队员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选择逆风前行,时时迸发出平凡人不凡的力量。
50天后的今天,凛冽的寒冬已经过去,珞珈山的樱花在枝头料峭。疫情防控形势曙光已现,但今后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齐鲁人仍将加倍努力!
从零开始,齐鲁标准因地制宜
病来如山倒,“战疫”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水平医疗队伍,迅速科学有效地开展就职工作。摆在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面前的就是一项这样的挑战。他们接管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重症病区,共有80张床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设备、陌生的病患,甚至陌生的方言,都为医疗队开展工作增加了困难。接管病区后,医疗队迅速摸清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大量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包括依照齐鲁医院诊疗核心制度推广的三级医师负责制,以及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率先实施的视频移动查房。医疗队病区主任胡昭介绍:“应用了病房内外视频查房的方法后,大大提高了查房效率,也保证了各项操作技术的高质量完成”。
此外,国家要求重症病人集中成建制管理,但在接管之初,病区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低于配比要求。针对这个情况,医疗队召开紧急会议,按照“齐鲁模式”,讨论对接管的两个病区总体设计。讨论后,医疗队领导决定将病区进行分级和分区管理,分为重症区、危重症区和极危重症区:重症区收治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人,做一般的治疗;危重症区,收治新冠肺炎症状重,但合并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衰竭的患者,新冠肺炎常诱发和加重这些合并疾病;极危重症区,则收治呼吸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功能支持,如高流量吸氧、有创、无创呼吸机、ECMO治疗的患者。每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治疗对长时间隔离的新冠肺炎患者尤其重要,但方言不通会导致医患沟通不畅等问题,成为了医疗队在最初开展工作时遇到的阻碍。于是,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利用培训间歇编写出了《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滋一哈”意思是擦试一下,“蛮扎实”意思是厉害,“掘一针”意思是打一针,“握心”意思是恶心……因为学习了方言,队员们“上阵”感觉心里更有底了。除了医学常用语之外,手册还包括了称谓、生活和鼓励的常用语言,还制作了配套音频,内容全面、温暖且实用,被网友称赞“用心”“有爱”。“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源源不断飞往武汉,解决语言问题刻不容缓,早一天找到办法,就可以早一点帮助其他医疗队和更多的患者。” 手册的主要制作者,医疗队队员郭海鹏介绍。大家纷纷学以致用,医疗队队员高帅说,“自从学会了方言手册,每次上班都会时不时冒出来一两句‘济南味儿’的武汉话,让患者也倍感亲切。”
目前,“齐鲁模式”在整个病区的工作进展顺利,一份越来越科学、专业、规范、精准的诊疗方案正在形成。至今,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仅人民医院东院区即已救治患者109人,其中重症患者67人,危重病人10人。一点一滴,从零开始,在800多公里外的湖北,齐鲁人用实际行动诉说着“凡我在处,便是齐鲁”的奉献与担当。
勤劳肯干,齐鲁智慧绽放光彩
2月28日,一名62岁的男性患者氧合恶化,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患者肺部CT较前明显加重,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检查超过正常值6倍以上,考虑存在新冠肺炎典型的“炎症风暴”。“炎症风暴”是病毒引发的体内过度炎症反应以及多器官衰竭,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肺部、心脏、肾脏等全身各个器官都有可能受到影响,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危在旦夕,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李玉教授带队展开殊死营救。
在团队内初步判断后,马上与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支援的李兰娟院士团队联系协同作战,采用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对患者展开救治。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为患者进行了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双重血浆置换等,经过六小时奋战,顺利完成治疗。在后续进行了3次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终于得到控制,转危为安。
“快速确诊,精准治疗”是李玉教授对整个危重症团队的要求。“重症患者的情况紧急,如同箭在弦上,早诊断、早治疗,疾病恶化的几率和风险才会降低,也就意味着他们更大可能的生存机会。”李玉教授介绍。
齐鲁智慧渗透在医疗队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战疫”有了新装备、新利器。
通过几天的工作,医疗队队员张璇和段元秀发现,防护服没有口袋装笔及胶布,取物要经常往返护士站及病房,会多耗费很多体力。为解决这个问题,两人从酒店和同事那里借来了针和线,剪了床单与隔离衣,缝成了一个个可随身带的小布兜,这样就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和重复的工作量。粉红色的小布兜上大家还各自写上打气加油的话语,成为了战疫病房中最耀眼的“小红包”,像是一个个跳跃的小音符,仿佛在谱写一首首胜利的战歌。
患者输液结束由护士做针头处理时,输液器针头很容易刺伤护士,从而给护理人员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于是,医疗队队员孙勇发明了“输液器断针器”。将带有输液袋的输液器放置于卡槽中,右手拉动把手即可完成操作,一步完成输液袋与针头分离,紧接着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并落入下方利器盒中。整个过程不暴露针头,刀片在器械中隐藏,不对操作护士产生任何意外伤害。这一新发明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病房中使用,受到队员们一致好评。
为爱坚守,齐鲁“天团”的情与义
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把每一位患者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和心理,他们理解着患者的焦虑和痛苦,他们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关爱每一位患者。“夜依旧那么黑,防护镜下雾气迷住了我的双眼,而我炙热的心却能看到阳光普照的万丈光芒。”医疗队队员张长敏在日记中写道:“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本该家属陪伴的年纪却被病毒隔离在遥远的地方,我向前握住他打针的手,告诉他,放心睡会儿,我会一直在。他嘴角微微一笑,合上双眼。”老年人是重症病区的主要患者群体,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配发的食物,为解决病人营养均衡问题,周敏护士长和侯新国教授还特地把医疗队的食品料理机拿到了病房,一日三次为病人制作营养餐。
每天,队员们一边在帮助新冠肺炎的患者们与病毒搏斗,一边在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生活,一边还在安慰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31岁的医疗队队员韩倩倩与86岁的刘爷爷成了病房里的“忘年交”。最开始,刘爷爷有些抵触情绪,韩倩倩就给他手写了一份呼吸操指导,在信上画上画,写上鼓励的文字。渐渐的,刘爷爷打开心扉,配合治疗。凭借顽强的意志,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在好转,现在不仅可以起身吃饭,还能下地走一走。刘爷爷也关心着护士们的身体情况,每当自己要摘下口罩吃药、吃饭时,他都会让护士离开他身边,以免让照顾自己的护士感染。刘爷爷记得每一个照顾过他的“小朋友”的名字,“我要到济南去,到济南齐鲁医院,找你们,小刘、小王、小韩。”队员们的付出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披上“战袍”,他们英勇的白衣战士,脱下“铠甲”,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是儿女,他们都有自己心中的牵挂……
医疗队队员李伟在3月8号这天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奶爸,儿子降生,在鄂支援的他只能隔着屏幕看看妻子和儿子。“隔着镜头很想伸手去抱一下他。我真的是非常的感动,因为大后方有这么多人一直都鼓励、关心、支持,让我在前线能够放心工作,我也是真的很开心,很开心。”李伟激动地说。为了纪念这次全民“抗疫”,李伟和妻子在来武汉前就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叫“李援鄂”。李伟说:“我相信将来孩子知道了,父亲当年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也会为我感到自豪。”如今,队友们帮他把“奶爸”这个称号写在防护服上,用这身全新的盔甲继续投入工作。
医疗队队员吴剑波教授虽然没告诉母亲“出征”的事情,母亲还是在电视上看到了并对他表示支持,然而,在随队到达武汉的第25天,接到了母亲病重的电话,他一度感到无助和绝望。医院各级领导、前线医疗队领导和医院同事们尽最大努力帮助协调、转院,第一时间安排诊疗、会诊转院和治疗的安排。吴剑波在手记中写道,“唯有全身心投入到与疫情战斗中,才无愧于自己是齐鲁医院一员、无愧于自己穿上这身白衣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初心和责任,无愧于领导、父母的期望。”来到武汉,是吴剑波教授第一次穿上防护服,也穿上了身为一名“战士”的责任。在病区工作,吴剑波自告奋勇承担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吸痰、取咽拭子等高风险操作,与死神抢夺病危患者的生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选择了在这时坚守岗位,为国尽忠。”医疗队副领队费剑春说道。
50天的坚守,队员们终于在患者出院时感谢的身影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张静静犹记得患者出院时明媚的笑脸,记得腼腆的大男孩搓着衣角说“凌晨四点看到你们还在忙碌,你们太辛苦”,还记得退伍军人出院时向他们行的标准军礼,记得80后美女出院时说“黄冈人永远不会忘记山东的帮助”,这一幕幕难忘的画面带给了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齐鲁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区医院里,有一个37岁怀孕29周的患者,入院前她已持续发热10天,入院4天后她又出现了低体温,还伴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情况让她的主治医师——医疗队队员许霞非常揪心。他们在给予她精心治疗的同时,还把自己带来的暖宝宝给她取暖,把自己省下的水果、营养品拿来给她。经过14天的治疗,她终于痊愈出院了,许霞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从正式接管至今,许霞所在的病房已累计管理患者93人,已有72人治愈出院,与亲人团聚。
“我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这句朴实的喊话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东齐鲁”,这座有130年历史的医院,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如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一样的齐鲁人为践行“博施济众”的医者仁心而作为,而奋斗,历史的积淀在她身上才愈加历久弥新,愈加焕发光彩。
50天后,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科学永无止境的追求,齐鲁人仍在负重前行。在所有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努力下,愿世间所有的团圆,都能如珞珈山下绽放的樱花一般,如约而至。
背景资料:
1月2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5名医疗队员出征,入驻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1月28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2名医疗队员出征,入驻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2月2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2名医疗队员出征,入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2月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国家医疗队131名队员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17、18两个重症病房。
目前,齐鲁医院150名医疗队员仍在湖北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
https://ws.sdnews.com.cn/ft/202003/t20200315_2702059.htm
【鲁网 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