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 疫线日记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一鸣:在黎明破晓前,这里就由我们来守护!
时间:2020-02-27 21:23:44   浏览量: 次
时间:2020.2.24
地点: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护师刘一鸣
今天是我们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区18病区的第16天了,在这半个多月的日子里,在我和战友们的努力下,病房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病号从“郁郁寡欢”到“信心满满”,我们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胜利的曙光也越发明亮了。
从病区成立监护室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重症病号的护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男护士,作为小组内唯一的重症专业的护士,又是年龄最小的,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从第一天工作起,我就暗下决心:我们“90后”已经算是医疗队的主力,必须要有“挑起大梁”的勇气和责任感,要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为哥哥姐姐们分担更多。
可能是因为从事重症专业,比较“轻车熟路”的原因,我没觉得有什么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难熬的委屈。因为平时的重症护理工作就需要解决太多的困难,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反而在遇到诸如“医疗物品不全”,“护目镜模糊不清”,“穿防护服汗流浃背”,“口罩带来的面部压痕、疼痛”之类的问题时,倒觉得比起平时不算什么,都可以克服。在克服了这些小问题后,我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病号的身上。
21床,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个子不高,人看起来很瘦弱。从刚开始“鼻导管吸氧”到“高流量吸氧”再到现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从进入病房交接班,到为他口腔护理,擦浴,再到做各项治疗,评估病情,翻身吸痰,监测仪器和生命体征,我都从始至终地陪在他身边,在我心里,他既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家人;既是我的牵挂,也是我的希望。老人现在嘴里有“气管插管”,鼻子里有“胃管”,尿道还插着“尿管”,这在清醒状态下是非常痛苦的,人身体的本能是解决最优先级的需求,他们一定是想尽办法把这些令他痛苦的“管子”拔掉,所以为了他的安全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只能用约束带把他的双手绑起来,只能用镇静药物让他安静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治愈出院患者回想起“监护室的日子”都觉得像噩梦一般。但随着体内产生耐药性,老人有时也会醒过来。有一次,老人醒了,不停地挣扎,心跳呼吸变快,对抗呼吸机,生命体征一下子波动起来,我马上握紧老人的手,然后凑到他耳边:“爷爷,别害怕,我是护士小刘,记得我么,我们认识的,我一直在呢。身上这些管子都是给你保命的,不能动,我们怕你睡着了不小心拽掉,那可就危险了,所以给你绑着手,忍耐一下,我们很快就能好,放心,我不走,我一直在这!”他似乎理解了,虽然力量很弱,我还是感觉到他在拼命地握紧我的手,然后慢慢地平静下来,直到看着呼吸机上和监护仪上的各项指标稳定下来,我才长舒一口气。作为一个护士,无论何时只有一个心愿,病人能快点好起来,早日出院,每次交接班时看到老人呼吸机参数设置越来越低,生命体征越来越好,越来越平稳,甚至比看到新增病例越来越少的新闻,都更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踏实,充满希望和力量。
我不知道我和我的战友们还能陪伴他们多少个日日夜夜,但只要有我们在,就不会让他们放弃,他们的坚持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星星一直都在闪耀着,但只有在黑暗夜晚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那闪亮的光芒,我们就是夜空中那点点星光,为他们点燃希望。在黎明破照前,这片阵地就由我们来坚守,这些生命就由我们来守护!
新时报记者:孙镇镇
校对:李尚永
见习编辑:汤琪
【来自:新时报 2020.02.26】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4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2 |
3 | 护理部 | 11 |
4 | 急诊科 | 9 |
5 | 医务处 | 8 |
6 | 神经外科 | 8 |
7 | 人事处 | 7 |
8 | 普通外科 | 6 |
9 | 小儿外科 | 6 |
10 | 心血管内科 | 6 |
11 | 教育处 | 4 |
12 | 科研处 | 4 |
13 | 后勤保障处 | 4 |
14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15 | 小儿内科 | 4 |
16 | 神经内科 | 4 |
17 | 重症医学科 | 4 |
18 | 党委组织部 | 3 |
19 | 团委 | 3 |
20 | 门诊部 | 3 |
21 | 医师培训处 | 3 |
22 | 泌尿外科 | 3 |
23 | 老年医学科 | 3 |
24 | 检验医学中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