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摘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摘编

【人民网】齐鲁医院王东海教授团队妙手仁术巧除“颅内炸弹”

时间:2022-11-03 15:03:35   浏览量: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王东海教授团队为1名年仅16岁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目前病人已康复出院。

该名患者已经阵发性头痛10余年,但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一直没有在意,直到1个月前,患者出现了持续5分钟的一过性视物模糊,家长才开始关注孩子健康问题,之后1个月内又发作了数次。于是,父母带孩子在当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当地医生建议去省城医院进一步治疗。孩子辗转几家省级医院,医生均告知手术难度太大,手术风险极高,建议保守治疗或者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治疗。来自农村的患者的父母顿时失了主意,北京、上海太远,再加上疫情,外出几多不便。危急之时,亲戚朋友们帮着一家人开始在网络求助,得知王东海教授有成功治疗该类巨大动脉瘤的技术和经验,便带孩子慕名前来。

王东海教授在门诊认真仔细地查看患者的所有影像检查资料,明确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大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瘤累及整个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并且动脉瘤形态很不规则,顶端有子瘤,这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且这个部位的动脉瘤一旦破裂,患者致残、致死率超过50%。经过仔细分析研判,王东海教授与患者父亲进行了充分沟通:首先,齐鲁医院具备治疗该疾病的救治能力,可以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次,多种治疗方法中最佳治疗方式是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的介入治疗办法。

9月26日,王东海教授带领邓林副教授与麻醉科、手术室医护同道通力合作,用时3小时,顺利为患者进行了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栓塞术。手术获得了满意治疗效果,患者麻醉清醒后,无任何并发症。手术后,患者的父母赠送锦旗感谢王东海教授团队专家,让孩子重获新生。

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栓塞前后(左图-栓塞前,右图-栓塞后)

患儿颅内动脉瘤术后家人给9B医护团队送来了锦旗以示感谢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由于膨出部位多数像个瘤子,所以我们称之为动脉瘤。动脉瘤除了有囊状、梭形形态外,还有蛇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特殊形态。脑动脉上长瘤正如汽车轮胎鼓了一个泡,行驶过程中随时都有爆胎的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达到7.5%,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一些未破裂出血没有症状者也不会常规去做检查,这样一来很多动脉瘤其实并没有被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年出血率为1—5%,每年国内每10万人中就有6人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死亡率可达30—50%,幸存的患者中仍有高致残率。由于破裂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称之为“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保守治疗结合影像学随访、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据统计,约70%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人死于动脉瘤再出血。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或症状性的大动脉瘤主张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治疗。

传统的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和新兴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各有利弊。开颅夹闭动脉瘤的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而且开颅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都将介入治疗作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选择。但是,对于颅内动脉瘤,是选择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根据实际病情具体分析,应从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以及医疗机构治疗水平和设备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https://sd.people.com.cn/n2/2022/1001/c386785-40148505.html

【通讯员:张平 李小诗】

单位排行 根据11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党委宣传统战部 17
2 医务处 9
3 学生工作处 8
4 护理部 8
5 心外科 7
6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6
7 医师培训处 5
8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5
9 普通外科 5
10 急诊科 5
11 国际合作交流处 4
12 神经内科 4
13 神经外科 4
14 团委 3
15 院长办公室 3
16 人事处 3
17 门诊部 3
18 妇产科 3
19 血液科 3
20 耳鼻咽喉科 3
21 重症医学科 3
22 手术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