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五十九)站好最后一班岗
时间:2020-04-03 14:52:20   浏览量: 次
如今,武汉的马路不再是空空荡荡,街头也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援鄂医疗队自3月17日陆续开始撤离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作为重症及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尚有医疗救治任务未完成,留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坚守阵地。医疗队队员李莉在手记中写道:“这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高度的荣誉!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到最后抗疫的胜利,圆满完成任务!”
“温暖”的挑战
时间:2020.4.1
地点:湖北武汉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专业主管护师张艳艳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援鄂已50余天。
从寒风瑟瑟的冬日开始,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驻扎武汉,大家便日日盼着天气转暖,我每天早上赶班车前都会望望天空,为什么今天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真是有些懒。如此盼望温暖的天气,是因为知道,天气转暖了,疫情会减轻。
好像在突然间,一下子如了大家的心愿,天气暖和了,路边的各种鲜花瞬间绽放,大家的心也快乐起来,这下病毒该无处躲藏了。可随着我们的沾沾自喜,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进入污染区穿衣服的层数并不能因为天气的转暖而减少。一层刷手服,一层连体防护服,一层外科手术衣,两层口罩,一个护目镜,一个面屛,一双鞋套,天气再热,装备样样不可少,这是进入污染区的标配。
今日春分,太阳高照,是无比温暖。早上到科里参加完晨会交班,我便跟随我们齐鲁医院护理部曹英娟副主任一起更换防护装备。曹主任负责我们支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5号楼12个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3月14日深夜22点至凌晨1点半完成了整座楼污染区的夜间护理工作督查,今日再次进行日间护理工作督查,以不断完善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工作及管理,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安全,还要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新冠肺炎患者早日康复。虽然已经对眼镜及护目镜认真做了防雾处理,可是因为天气热,出汗多,刚刚穿戴好一切,曹主任的眼镜很快变得模糊不清,再次擦拭后,戴上,雾气又悄然出现。为争取时间,主任便不再去纠结这少量的雾气。穿过两个缓冲间,进入污染区域病房,到达16层二十五病区与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护理部许老师、复旦中山医院护理部王主任汇合后,大家开始督查,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从访谈护士的工作感受、工作流程、查看环境布局、实践操作,到患者床边交流,了解患者需要,满意度,各种护理措施实施的效果等等,带着密不透风的装备,不停地说着话,查看到第5个病区时,武大人民医院护理部许老师悄悄告诉我,她有些头疼,问我什么感觉。我说,这次我特意把护目镜戴松了一些,所以感觉还好。我们瞧向曹主任,只见她正认真询问每一位值班护士,叮嘱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在疫情减轻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仍不可松懈。为了不耽误大家整体的督导工作,许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坚持坚持吧”。从9点开始,12个病区全部督导完毕,已经到中午近12点,曹主任再次关心了我们医疗队自己负责的十七、十八病区值班的组员,然后快步到达缓冲区,我紧随其后。整个脱衣过程,曹主任一言不发,到达清洁区,我从背后发现主任的刷手服已经全部湿透,赶紧问:主任,没事吧?主任回答:头疼厉害,想吐,不敢说话。天气热,防护装备不透气,加之不停地说话,消耗多,所以很容易出现缺氧,我不知道从哪个病区开始,我们的这些老师就出现了不适,但是为了不耽误他人,都彼此忍受着,坚持着。
污染区每班组护士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天气冷时感觉还算好,但是目前在这种“温暖天气”的条件下,大家的工作着实辛苦,为了患者的护理,为了不浪费防护服,为了不增加其他组员的负担,每一个人也是在坚持着,努力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这4个小时内的工作,我们日日期盼的这种“温暖”天气,对病毒是一种挑战,但是对我们,更是一种毅力和体力的挑战。经历了一天“温暖”环境下的切身实践,曹英娟主任立马考虑到了我们队员的安全,当天晚上便汇集召开了所有护士长及小组组长会议,及时了解每一位护士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的感受,体力情况,并对主班工作的时长及工作流程做了调整。责任护士的小组搭配也做了协调,以保证每一位队员的安全。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中国护士值得被全世界尊重。我认为的确如此,每一名护士都是勇士,敢于直面未知的一切,敢于担当。愿大家都平安。
(曹英娟主任深夜23:12的护理督查)
(力量的源泉)
小星无名暗自闪,生命有情爱无言
时间:2020.4.2
地点:湖北武汉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专业护师李燕
截止到3月27日,我们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其中8个病区已陆续关闭,剩余的病区将交由我们山东齐鲁和四川华西、上海复旦中山、西安交大以及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共5家援鄂医疗队继续承担救治任务,留下的病人都是病情较重的患者,病情也更加的复杂,这对奋战在一线50天身心开始疲惫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以更饱满的姿态和齐鲁人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精神,去救治好我们的病人,打赢这场最后的阻击战。
深夜11点,洗刷完准备尽快休息,昨晚刚上了一晚上的主班,白天回来后虽然睡了三个小时,但还是困意满满。刚躺下,突然接到王静护士长的电话“我们新来的24床做血滤,你能凌晨4点去上个班吗?”,“没问题,护士长,我可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临时调配的电话,所以我连想都没想就应了下来。在我们科刚开展血滤工作时,我也经常接到我们科万海燕护士长的电话“科里有个病人急需血滤,你来加个班吧;有个病人有动静脉内瘘,需要穿刺,你来吧;机器有点故障,你来看看吧”,因为家住的离医院比较近,我就成了我们科的机动护士,有召必应,责无旁贷。
我想,作为一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齐鲁医院培养了我,无论在后方还是在前线,我理应冲在前面完成我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管理病人,减轻大家的工作量,经领导们商议,我们所在的齐鲁援鄂医疗队17病区和18病区进行了人力和资源的整合,作为两名能够独立操作CRRT的肾内科护士,我和武荧荧被分配到了重症护理组,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在与病毒奋战的这段时间,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救治任务,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完全忽略了生物钟的规律。曹主任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每天事无巨细地询问大家的情况,根据反馈及时作出最佳的调整。即使这样,每天只能保证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各位护士长们也经常凌晨还在给大家开着会,反复落实叮嘱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身边的小伙伴们也是不怕苦,不怕累,通过不断学习投入到病人的救治工作中,我们医疗队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是照护好我们的病人,希望他们能尽快康复出院,回归正常。大家为这个目标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齐鲁人的使命与担当!
16年的工作历练,让我学到了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具备了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经历生活的艰苦,但是我们同样有一颗炙热的心,一种勇于承担重任、敢于冲锋在前的勇气。
来武汉后,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然成为了习惯,厚重的防护服和模糊的护目镜也抵挡不住我们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的的脚步,我们在困难中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在劳累中把握着生命轮回的航舵,这也是我每天能继续坚持的动力。再过20、30年,当我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人生,我会为自己选择作一名健康守护者而无怨无悔,更为自己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勇敢的站出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星无名暗自闪,生命有情爱无言”我们都是祖国上空那颗微小的星,如今在武汉这个最美的星空中闪烁着最亮的光芒。
人间四月天
时间:2020.4.2
地点:湖北武汉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季翔
珞珈山的樱花开了,有些沉寂。
长江东去,依然静静的流淌。
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我们没有见过,却已来到了四月。
所幸山河无恙。
时间转眼就过去,花落自有花开日,储芳待来年。
时间回到2月7日晚上,我们到达武汉天河机场。空旷的候机大厅,光线有些暗淡,空无一人,异常的静谧。可能没有人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只好默默地搬运行李。我们是在这时,看到了华西医院的红衣军。遇到同行者,总是能带给人安慰。
德不孤,必有邻。我们来到武汉的时候,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曾经想过可能无法顺利回去。但一切的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0年的中国,已经比2003年强大很多很多。大后方的全力支持,武汉人民的热情照料,使已经奋战了两个月的我们,依然能够微笑着再次上阵。齐鲁医院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平静地面对工作,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又如何。
送走了一支又一支友军,一丝波澜如春风拂过。道路上,看着逐渐增多的车流,内心感到些许欣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还有华西和我们还在坚守。他们说,“无川不成军”。我们说,您知道铁军“叶挺独立团”吗?能被一次次留下,或许可以认为是对我们工作成绩的肯定,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认可;以此,方能告慰山东一万万家乡父老。战疫进入攻坚阶段,胜利在望,路有荆棘,我们仍然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志,只会做得更好。
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在默默地负重前行。2020年春天的武汉,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很多“80后”甚至是“90后”都站了出来,用不同的方式帮助这个国家。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但不妨碍他们会热爱这个国家。
又是一年清明。每到此时,总会想起很多前辈。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牺牲的时候,可能比大多数的我们还要年轻。卢德铭同志,牺牲时22岁,时任秋收起义总指挥。王尔琢同志,牺牲时25岁,时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邓萍同志,牺牲时27岁,时任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参谋长。方志敏同志,牺牲时36岁,时任中央委员、红一方面军十军团领导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党和军队的早期领导人、高级将领;如果能坚持到建国,有的人能评元帅,有的人能评大将、上将。但他们牺牲的时候,应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得到什么,忘记了个人荣辱。1942年,左权同志因亲自掩护部队撤退时牺牲,年仅42岁,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一代将星,陨落在太行山上。或许有人会问,何必“亲自”?这是历史,也是传承。看过1840年以来的岁月,我会有些固执地认为,不是精明,而是坚定、勇敢、执着,创造了历史和这个国家。
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不变的是永远的坚持,永远的信念,永远的忠诚。前辈的英勇和传奇,我们有责任铭记。
每年4月1日,会有很多影迷纪念张国荣。我也很欣赏他的才华,这样的人应该被怀念。但更难以忘却的是:这一天,也是“海空卫士”王伟同志的忌日。这些年,每当看到我们国家有新的飞机上天,我都会想,如果当2001年能有这样的飞机,王伟同志也许不会牺牲。曾有很多人问我,来到武汉,会不会紧张焦虑。我总是说“不会”。我不会,我的同事们也不会,毕竟有多年工作积累的职业素养。我没有说的是,我听过王伟烈士最后的录音,依旧从容、镇定,乐观。“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请继续前进。”
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烈祖于在天,对黎民苍生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事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犹在耳,振聋发聩。惟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坚持就是胜利!
时间:2020.4.2
地点:湖北武汉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护师李莉
41床童爷爷,2月6号凌晨2:40收入的十七病区,我们是2月9号“整建式”接管的十七病区,一位比我们要早些来到十七病区,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患者,在今天康复出院了。看到视频里爷爷还是穿着那件常穿的毛衣,迈着强有力的步伐,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内心是非常激动和不舍。
记得我们刚接手十七病区时,爷爷也是穿着这件毛衣,由于病情的原因,只能半卧位躺在床上,双通路高流量吸氧才能维持满意的血氧饱和度,由于对氧气的依赖,带着氧气枕出去做检查爷爷都是排斥的。后来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爷爷可以慢慢过渡到单通路面罩10L/min,到8L/min,再到5L/min,再到不需要吸氧,就可以维持满意的血氧饱和度和正常的休息活动。有段时间爷爷不配合治疗,不好好吃饭,为了满足患者正常的营养需求和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护士长也是特意每天用破壁机做营养餐,并亲自到隔离区喂爷爷吃饭。护士长也严格要求我们,一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地及时执行医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患者的口服药看服到口。慢慢爷爷没有了抵触情绪,能配合治疗,也能好好吃饭了,偶尔还会开心地和我们聊聊家常。功夫不负有心人,爷爷一步步再好转,终于爷爷达到了出院标准,今天康复出院了。出院时爷爷还是穿着那件常穿的毛衣,步伐却比往常更加强有力了。总有一种不舍叫别离,衷心地祝愿爷爷日后多多保重身体。
2020年武汉的冬天虽说有点漫长,但是我们坚信武汉终会繁花烂漫。现如今,武汉的马路不再是空空荡荡,街头也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信胜利指日可待了!按照国家工作计划,援助湖北医疗队自3月17日陆续开始撤离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作为重症及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我们的医疗救治任务尚未完成,最后留下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本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坚守阵地,这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高度的荣誉!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到最后抗疫的胜利,圆满完成任务!
【责编:王文斐】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3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1 |
3 | 急诊科 | 10 |
4 | 普通外科 | 9 |
5 | 护理部 | 8 |
6 | 医务处 | 6 |
7 | 心血管内科 | 5 |
8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9 | 神经外科 | 4 |
10 | 党委组织部 | 3 |
11 |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 3 |
12 | 团委 | 3 |
13 | 门诊部 | 3 |
14 | 后勤保障处 | 3 |
15 |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 3 |
16 | 小儿外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