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手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战疫”手记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时间:2020-02-14 14:55:39   浏览量: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每天,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边在帮助新冠肺炎的病人们与病毒搏斗,一边在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生活,一边还在安慰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在这场名副其实的生死战争中,他们不仅是英勇无比的白衣战士, 更是心中有大爱的白衣天使,他们用信念和毅力与病毒抗战,他们用关怀与鼓励温暖生命……
她紧紧抓住我的手
时间:2020.2.13
地点: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主治医师高帅
昨天是我第一个夜班,凌晨四点,套上防护服,穿过两重缓冲区,再次进入了隔离病房。
这个时间巡视病房,能够了解患者夜间的整体情况,为交接班做好准备。庆幸的是,多数重症病人病情趋于好转,内心甚是欣慰。
她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蜷缩在床上,瘦弱的身体像一截枯树枝。我站在床边时,她正右侧卧位,呆呆地望着我。一只没有输液的左手,紧紧地抓着床边护栏。邻床的患者告诉我,她是被从养老院送来的,刚来的几天里,整夜烦躁不安,最近晚上才能安睡一段时间。
“老人家,您晚上睡得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我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她神情淡漠,哼了两声,算是作了回复。
走上前去,我摸了下老人的手背,冰凉,隔着手套也能清晰地感觉到。一下子,她松开床挡,紧紧地抓住我。
隔离病房里,不时响着几下监护仪的滴鸣声。防护面罩上的雾气,几乎迷住了我的眼睛。突然,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也曾有过这样冰凉的双手,她也曾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在病痛折磨下,我也见过她同样绝望的眼神。
面前的老人,她在想什么,曾有怎样的人生,我不得而知。或许在她灿烂的青春里,曾见识过一个个洒满樱花的春天。或许她有绕膝的儿孙,也会坐在南墙下的阳光里,慈爱而又陶醉的,看着他们嬉闹玩耍。
此刻的她,会有怎样的孤独和凄凉,我能深深的体会到。我想,我的手,应该能带给她一丝的安慰和温暖吧。
从医后,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时候,真的恨自己能做的太少。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让大众对医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甚至有人会产生一种错觉,医生是无所不能的。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现实很残酷,医生没有天使的能力,在很多疾病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少。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很多时候,我真的没有特效的办法去治愈你。或许,我能做的,只是握一下你的手,用几句鼓励的话语,让你增添一些面对疾病甚至死亡的勇气。医疗队进驻之初,着力制定各项核心制度。其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便是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心理疏导。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的患者,每天能见到的只是厚厚防护服下的医护人员,很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绝望的情绪。持续的应激状态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甚至击碎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甚至采用适当的方式活跃病房紧张的气氛,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而我想,正是人文关怀,让医生这份职业,显现出了神性的光辉。
“白衣天使”的称号,让我们无比自豪,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热爱这份利益众生的事业,为了对得起这一袭白衣,实践曾经的誓言,甘愿披星戴月,舍弃自己的休息和家人的团聚。在需要我们的时刻,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威胁,也必然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群看淡生死的人,一群坚强的“超人”。可是,你并不知道的是,医生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冷血的,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坚强。记得从医之初,每次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渐渐的,我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感情。医生的职业,要求我们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不能失控,更不能被情绪左右,我们要处乱不惊,保证每一个决定都出于理智。因为每个决定,都可能决定一个患者的生死。我要学着坚强地,去面对一个个弥留之际绝望的眼神,去安慰一次次生死离别时的哭嚎。这个群体的坚强,也希望得到大家的体谅。这个坚强的群体,更需要多一些的关爱和安慰。这群人,体会到了生命中所有的至悲和至喜,也见识到了人性中所有的丑陋和光辉。只有他们自己了解,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夜深人静时,心底的伤疤下,又多了几道崭新的伤口。
严密的防护服包裹下,很容易体力透支。出病房的时候,已经是清晨七点半多了,汗水湿透了防护服内的手术衣。人在经历中成长,真的很庆幸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疫”行动中,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崇高感,也实践了对职责的坚守。事实证明,灾难从来没有打垮过我们,它会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团结。我相信,经过这场洗礼,这里的每个人,都会拥有荡涤过的灵魂。我们国家,也一定会在众志成城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博施济众,广智求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求真之根本目的,还在济众。救治身体的病患,是在济众,而送出生命的温暖,同样是在济众。正是秉承这样的医院精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走过了129年的辉煌。我相信,它也一定会指引着新一代的齐鲁人,自信而坚定地走下去!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护理
时间:2020.2.13
地点: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主管护师张长敏
今天是我们接管病房的第4天了,连续上了两个夜班,做为一名工作十余年的呼吸重症的老护士,体力有点透支,不是因为工作繁重,是因为戴着一层又一层的铠甲上阵,着实喘不动气。再加上和我搭班的两个小伙伴:一个来自胃镜室的汪振军,另一个来自手术室的段广娟,我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除关注病区30位病重病危的患者外,我得尽快让我的两个小伙伴熟悉工作流程及仪器的使用,把他们尽快锻炼成呼吸重症的专业护士。
今天接班后,白班入院7人,情绪波动的有4人,重点交班患者的心理状态。6床、9床、21床、50床都是心理易激动患者。我来到6床床旁,是一位40岁青年患者,高烧39.4度入院,情绪异常激动,他一直在埋怨:“我为什么还在发烧,已经烧了10余天了,一直住不上院,怎么到了医院,还是不能尽快输液治疗?我什么时候能好?我家人在外地,生活用品不能及时送来,我该怎么办?”耐心听了他的诉说,我告诉他:“您先不要着急,您的所有问题,我来帮您解决,我是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重症工作10余年的老护士了,您现在的症状都是小问题,首先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否则会影响您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既然来到医院,啥问题都能解决,以我多年呼吸重症的工作经验告诉您,您一定能尽快康复,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相信我,相信来自山东最王牌的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患者瞬间对我感激不尽:“谢谢您护士,我相信你们,我有些着急,一切都听你们的,非常感谢。”我给他竖起大拇指:“加油,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几句简单的对话让他不再焦虑与恐惧,当再次给他复测体温时,他告诉我的另一位同事,等他出院一定给我们送锦旗。9床、21床及50床患者在护理时我也会去特别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相信我们都是最专业、最强硬的技术团队来帮助他们,请他们安心。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如此的光荣与神圣。
坚持就是胜利,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一起努力,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

一次特殊的院内转运
时间:2020.2.12
地点:湖北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监护护师薛友儒
2月12日,我们的上班时间是13点到17点,于11:45坐上了去医院的班车,由于调整班次的原因,这次上班的6个人全部都是齐鲁医院的同事,这也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巧合。进病房后,我和于书卷老师一组负责1床到18床的患者,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和往常一样,还是经历护目镜起雾、呼吸困难、行动不便这些问题。但是,当交接班到11床时,我隐约意识到这个班可能会有些许波澜。
11床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神志清楚,呼之可应答,给予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氧流量是10L/分,呼吸机参数不高,心电监护示心率7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35/69mmHg,交班同事说监护仪接触不好,血氧饱和度有时测不出来。接班时患者尚可自主进食,整体状况看起来貌似还可以,但ICU工作的经验隐约在提示我,这位患者的病情并不像监护仪显示的体征那么乐观。我们快速交接班完其他患者后再次回到11床,此时,患者由于长时间无创通气,面罩已经把皮肤压的发红,漏气也很多,我们重新固定,调节松紧度。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患者双腿已出现花斑,四肢循环差,皮肤发冷,这也就是为什么测不出血氧饱和度的原因。我心里感到阵阵紧张,有多年ICU工作经历的我自然知道出现花斑的严重性,这可能就是疾病进展的一个提示,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状况正持续恶化。由于不能从与患者的交流中获取太多有价值的病情信息,我只能从同病房其他两位患者那里获得11床患者这几天的状况,又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病情记录,做完这些请于书卷老师跟医生汇报下病情,医生嘱密切观察,提高氧流量。
提高氧流量后,患者状况依旧没有显著改善,为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我几乎每间隔10分钟过去巡视一次,因为我心里清楚,患者疾病的变化有时就是瞬息之间的事情。由于ICU的患者大多都不能自己表达感受,所以每个ICU的护士都练就了很强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患者疾病的变化有天然的敏感性。大概15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患者神志似乎比刚才有些淡漠,我心想这下坏了,急忙给患者带好指脉氧,血氧饱和度69%!由于是特殊时期,不能第一时间进行血气监测等操作,只好按照经验给患者提高氧流量,更改呼吸机参数,然后快速跟医生汇报,遵医嘱将患者紧急转入ICU。
作为一名ICU出身的护士,会经常把病情好转的患者转往普通病房,但将普通病房的患者转入ICU还是第一次。危重患者转运是我们ICU护士非常擅长的一项工作任务,我们已经演练过无数次,也在实践中转运过无数次,从普通的患者检查、特殊治疗,到ECMO治疗下的特殊转运,从院内转运甚至到院外转运也都经历了无数次。而且,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转运方案,已形成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并在多个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转运的文章。但这次我清楚的知道这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患者转运。
此次转运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转运通道的限制,必须用轮椅进行转运,而患者病情却不允许长时间做轮椅。其次,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本来就呼吸困难,视野模糊,还要推着患者快速转运,对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为了让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我们省去了中间诸多繁杂的步骤,克服重重困难对患者进行转运。一路上似乎只能听到自己粗重的喘息声,就像背负着氧气筒勇于攀登的登山人,每走一段路都显得艰难无比。我们三人顺利将患者转运至ICU,连接心电监护,心率62次/分,血氧饱和度59%,情况万分危急。我们也像躺在床上的患者那样,光靠鼻子呼吸完全不够用,只好靠着墙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即使如此也还是觉得氧气不够用,甚至有一把撕开防护衣的冲动。全身衣服和头发也早已湿透,护目镜里更是分不清楚到底是汗水还是雾气形成的水滴!简单交接完后,我们迅速回到病房投入到下一轮紧锣密鼓的工作中。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下班后仍没有得到患者的消息,走出医院踏上班车,薄暮冥冥,忧心忡忡,此时只能在内心默默祈祷,愿老爷子能顺利挺过这一晚!

医者的光荣与使命
时间:2020.2.13
地点: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专业护师孙雪霞
“坚定信心,不辱使命,齐鲁精神,敢打必胜!”当雄壮的誓词在机场回荡,同行的许多人眼泛泪光,我在其中深深地为我是一名齐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深惦念着那个牵动着国人心的地方,武汉,我们来了。
这场突发的疫情,让这个春节格外地不同,从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我的心一直紧紧揪着,看着官方媒体上报道的确认病例数字的增加,我的神经也跟着紧张起来,医院一二批专科医生护士前往湖北支援,我也跟领导申请去往前线,当确认我作为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时,我更感到自己身负的使命与责任,这是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应做的,这也是领导对我工作能力的认可,家人的鼓励与安慰给我莫大的信心让我心无压力去前方战斗。
根据上级要求,医院党委快速反应,迅速组建起符合国家要求的131人的医疗队。我们将前往武汉,接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为那里的病人提供帮助,也让那里我们的同行们可以得到暂时的休息。医院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物资,随我们一起出发的还有支援武汉的一些常用药品和医用器材,我们一行人就这样从齐鲁医院出发,带着山东人对兄弟省的关切,带着齐鲁人的美好祝愿,向着武汉进发。
这次之前,我从未去过武汉,印象中的武汉,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是浩渺长江流经的地方,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文化中心,那里该热闹非凡。在落地之前,我有心理准备这里可能现在有些冷清,可当在机场时才意识到现在的情形多么的严峻,偌大机场那一刻,只有两支队伍,我们和华西医院,两支队伍遥遥相望,隔空打气,互道加油的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两队人互不相识,可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来的,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能打赢这场“战疫”,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让这座历史名城重新焕发之前的风采。
紧张的情势让我们通过两天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指导,就正式地进入病房,开始工作。在进病房前,心中压力十分大,十分地紧张,虽然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与培训,还是担心自己掌握的护理知识不够用,当真正进入病房,我无暇整理思绪,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病人大多是慈祥的老人,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想到临行前母亲眼中的泪光,我的心也有些潮湿,我知道,我多做一点,他们能减轻一点病痛,他们的儿女在外也会安心一分,那时候我早已忘记身上的装备沉重,直至出病房那一刻才发现身上早已被汗水打湿。疫情严峻,病房里没有陪同的家属,我们在注重身体护理的同时,还要帮助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多用温柔的言语来鼓励他们,多和他们聊天,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配合我们的治疗,争取早日治愈。我希望能用我们的热情和信心感染激励他们,让他们早日摆脱病痛,战胜疫情。
作为第一批进病房的护士,其实我的心里还是十分紧张的,毕竟在这之前我从未穿过如此严密的防护服进重症监护室,我知道这里面都是重症病人,稍微不专业操作都可能给他们带来痛苦。但在老师和前辈的鼓励下,我鼓足勇气,和同伴们相互鼓劲进入病房,当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犹如穿上战甲的士兵,身上的使命与责任让我们更加坚定。在进病房前为了尽可能减少穿脱防护服,我大概三个小时没有喝水,进入病房后防护的严密、工作的紧张,我的后背很快就湿透了,同伴们开玩笑说水分都随汗液蒸发了,不穿尿不湿也没问题的。看着病房里病人我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任务的艰巨,每一步操作都力求精准,病人的要求我都尽量做到,让他们尽量感受温暖与爱。出监护室,在同伴的帮助下脱下防护服,看着战友熟悉的被汗浸湿的脸,我信心更足了,我知道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在奋斗着,为着共同的目标,我们衷心希望病人在我们的照料下能康复出院。对还未进病房的小伙伴们我想说,大家不要紧张,我们有最严密的防护,有最坚定的信心,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这次带队前来支援的有我研究生导师曹主任,我的两个师姐也都前后来到这里,我们同学都在热烈响应国家的号召。也许我们不在一个病房、一个地点,可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们带着同一个目标而来,我们的工作正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作为医疗工作者,都秉承着救死扶伤的宗旨,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老师的言传身教,前辈们的无私付出,前线同行的辛苦奋斗,无不激励着我,让我在这异地他乡,感受着从医者的光荣与使命。
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我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我看到了各级政府的纷纷响应,我看到了人民的团结一心,我看到医学人的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我相信这场“战疫”我们终将胜利。

特殊的生日蛋糕

时间:2020.2.14
地点:湖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手记者: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专业主管护师张艳艳

来武汉的第一周,大家的情绪有紧张,有焦虑,有疲惫,今日恰逢我院男护士崔明峰生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日之时必定会想念家人,我和张秋洁护士长想,如何给他过一个特殊的生日?能让他疏缓焦虑的心情,感受到关怀。钟宁教授带教大家一起为他唱了生日快乐歌。因为身在特殊的战场,我们无法订制蛋糕,无法做美食,于是想到,在衣服上为他画一个大大的蛋糕,留作纪念。为支援武汉的战役留下美好的记忆。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战疫”手记——来自湖北一线】(二十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责编:王文斐】

单位排行 根据10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学生工作处 13
2 党委宣传统战部 11
3 急诊科 10
4 普通外科 9
5 护理部 8
6 医务处 6
7 心血管内科 5
8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4
9 神经外科 4
10 党委组织部 3
11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3
12 团委 3
13 门诊部 3
14 后勤保障处 3
15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3
16 小儿外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