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摘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摘编

央广网 战士手记丨高帅:打不垮我们的,终使我们更坚强

时间:2020-02-24 16:26:45   浏览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主治医师高帅是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自2月7日到达湖北省武汉市后,他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治一线。紧张繁忙的救治工作让高帅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工作之余,他用笔记录下了在一线的点点滴滴。

下面这两篇日记,就是他在前线工作的真实写照。

2.12

昨天是我第一个夜班,凌晨4点,套上防护服,穿过两重缓冲区,再次进入了隔离病房。

这个时间巡视病房,能够了解患者夜间的整体情况,为交接班做好准备。庆幸的是,多数重症病人病情趋于好转,内心甚是欣慰。

她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蜷缩在床上,瘦弱的身体像一截枯树枝。我站在床边时,她正右侧卧位,呆呆地望着我。一只没有输液的左手,紧紧地抓着床边护栏。邻床的患者告诉我,她是被从养老院送来的,刚来的几天里,整夜烦躁不安,最近晚上才能安睡一段时间。

“老人家,您晚上睡得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我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她神情淡漠,哼了两声,算是作了回复。

走上前去,我摸了下老人的手背,冰凉,隔着手套也能清晰地感觉到。一下子,她松开床挡,紧紧地抓住我。

隔离病房里,不时响着几下监护仪的滴鸣声。防护面罩上的雾气,几乎迷住了我的眼睛。突然,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也曾有过这样冰凉的双手,她也曾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在病痛折磨下,我也见过她同样绝望的眼神。

面前的老人,她在想什么,曾有怎样的人生,我不得而知。或许在她灿烂的青春里,曾见识过一个个洒满樱花的春天。或许她有绕膝的儿孙,也会坐在南墙下的阳光里,慈爱而又陶醉地看着他们嬉闹玩耍。

此刻的她,会有怎样的孤独和凄凉,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我想,我的手,应该能带给她一丝的安慰和温暖吧。 从医后,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时候,真的恨自己能做的太少。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让大众对医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甚至有人会产生一种错觉,医生是无所不能的。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现实很残酷,医生没有天使的能力,在很多疾病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少。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很多时候,我真的没有特效的办法去治愈你。或许,我能做的,只是握一下你的手,用几句鼓励的话语,让你增添一些面对疾病甚至死亡的勇气。医疗队进驻之初,着力制定各项核心制度。其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便是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心理疏导。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的患者,每天能见到的只是厚厚防护服下的医护人员,很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绝望的情绪。持续的应激状态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甚至击碎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甚至采用适当的方式活跃病房紧张的气氛,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而我想,正是人文关怀,让医生这份职业,显现出了神性的光辉。

“白衣天使”的称号,让我们无比的自豪,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热爱这份利益众生的事业,为了对得起这一袭白衣,实践曾经的誓言,甘愿披星戴月,舍弃自己的休息和家人的团聚。在需要我们的时刻,即使自己生命受到威胁,也必然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群看淡生死的人,一群坚强的“超人”。可是,你并不知道的是,医生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冷血的,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坚强。记得从医之初,每次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渐渐地,我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感情。医生的职业,要求我们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不能失控,更不能被情绪左右,我们要处乱不惊,保证每一个决定都出于理智。因为每个决定,都可能决定一个患者的生死。我要学着坚强地,去面对一个个弥留之际绝望的眼神,去安慰一次次生死离别时的哭嚎。这个群体的坚强,也希望得到大家的体谅。这个坚强的群体,更需要多一些关爱和安慰。这群人,体会到了生命中所有的至悲和至喜,也见识到了人性中所有的丑陋和光辉。只有他们自己了解,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夜深人静时,心底的伤疤下,又多了几道崭新的伤口。

严密的防护服包裹下,很容易体力透支。出病房的时候,已经是清晨7点半多了,汗水湿透了防护服内的手术衣。人在经历中成长,真的很庆幸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疫”行动中,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崇高感,也实践了对职责的坚守。事实证明,灾难从来没有打垮过我们,它会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团结。我相信,经过这场洗礼,这里的每个人,都会拥有荡涤过的灵魂。我们国家,也一定会在众志成城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博施济众,广智求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求真之根本目的,还在济众。救治身体的病患,是在济众,而送出生命的温暖,同样是在济众。正是秉承这样的医院精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走过了129年的辉煌。我相信,它也一定会指引着新一代的齐鲁人,自信而坚定地走下去!

2.19

今天,那位由养老院送来的患者,出院了!她是我们医疗队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以来,首批治愈出院的患者之一。

她来自武汉市江汉区。13天前的夜晚,她被送进了这个病房。你不知道的是,88岁的她,那时是多么的虚弱。此前,她已经反复发热、咳嗽5天了,并已在武汉市第六医院确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人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骶尾部有很深的压疮。长期的进食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她两腿肿胀得很明显,血清白蛋白仅为30g/L(正常水平为45-60g/L)。在她住院后的第2天,我们医疗队抵达武汉,接管了这个重症病区。

高龄,伴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率较高。理所当然的,她也成了我们医疗队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是一个多学科、整建制的团队,由30名医师和100名护理人员组成,分别来自重症、呼吸、肝病、内分泌、心内、肾内等多个学科。医疗队接管病区后,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针对危险程度高,合并症多的患者,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个患者,我们尤其注意在治疗肺部感染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肠道菌群,监测肝肾功、电解质等状况,及时对症处理。

加强营养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对这类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我们首选肠内营养支持。为此,医疗队为重症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营养方案。许多老年患者牙齿不好,进食困难,我们还专门准备了用于制作营养粥的破壁机。病房里,医护人员亲自动手,制备出一份份可口的营养餐送到了病人身边。接受隔离治疗的重症患者,每天能见到的只是厚厚防护服下的医护人员,很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绝望的情绪。为此,我们特别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了战胜疾病的勇气。

为了保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我们同辅助科室共同努力,争取做到胸部CT开检查单后当天完成检查。及时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动、静脉血采样后迅速送检,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我们配备了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等设备,对于部分危重症患者,及时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给予充分的呼吸支持措施。

许多重症患者生活无法自理,而隔离病房里,不允许家属陪同,这使得我们的护理人员非常辛苦。她们除了完成常规护理工作外,还需要耐心地为很多重症患者翻身拍背,喂饭喂水,清理排泄物等。一些平时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厚厚防护服的包裹下,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她们在完成了这些操作后,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可她们没有逃避,更没有怨言,她们是这场战“疫”里真正的英雄。这位老人的骶尾部还存在严重的压疮,深及肌骨,科室护士长亲自上阵,带领护理团队清创换药,翻身拍背,促进了压疮部位的恢复。

来到武汉才意识到,语言不通,也可能会成为医疗队工作中的大问题。很多老年患者几乎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用武汉方言进行简单交流。而完全接管病区后,我们团队缺乏武汉本地籍的医护人员。为此,在抵达48小时内,我们团队便组织策划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它里面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和医学用语,大大方便了我们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在查房的时候,偶尔蹦出来几句略带济南口音的武汉话,常常会让患者感到吃惊和感动。

这位老人很坚强,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一次夜间巡视病房时,她紧紧地握着了我的手,满是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感动。今天,她康复出院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也希望老人在余生里,能多一些幸福,少一些苦难和悲伤。

这例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是我们医疗队工作的缩影。而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也是全国抗“疫”医疗大军的缩影。

这些日子里,起床后立即关注疫情动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就在昨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出院病例首次超过了新增确诊病例,也就是说,按这个趋势下去,现存确诊的患者,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消息!而这喜讯,来的太不容易。晚上9点下班,从医院返回酒店,透过大巴的车窗望出去,偌大的武汉城,安静的像故乡的那个小山村。

当冰封的河面,迸发出第一声脆响,我知道,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者:高帅


https://www.cnr.cn/sd/yw/20200224/t20200224_524988403.shtml?from=groupmessage

【来自:央广网 2020.02.24】

单位排行 根据10月新闻发稿量进行统计

  单位 发布量
1 学生工作处 13
2 党委宣传统战部 11
3 急诊科 10
4 普通外科 9
5 护理部 8
6 医务处 6
7 心血管内科 5
8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4
9 神经外科 4
10 党委组织部 3
11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3
12 团委 3
13 门诊部 3
14 后勤保障处 3
15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3
16 小儿外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