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 疫线日记|山东首批驰援黄冈医疗队的23天,所有事情都在逐步好转
时间:2020-02-17 09:37:03   浏览量: 次
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时候,不只湖北的医护人员在战斗,还有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赶赴湖北,共战疫情。1月24日,山东首批138名白衣战士不到30个小时,集结完毕,向武汉出发,截至今日,他们已在前线医院抗疫23天,从开始的工地式厂房到现在建设成为ICU病房,从收治第一名患者到不断地有患者陆续治愈出院,从茫然无措到井然有序,所有的队员们都付出了不可想象的努力。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两名首批远驰湖北的医疗队队员,从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发来他们的前线日记,从他们的点滴记录,让我们更坚信这条“战疫”之路,一定会通向光明和胜利的山顶。
齐鲁医院张静静:昨夜是到黄冈来后睡得最好的一觉
时间:2020.2.15
地点: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手记者:山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主管护师张静静
2020年2月15日,我们来到黄冈的第22天。经历了最初的成立病房、开拓病区,经历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从“零”开始到目前,患者陆陆续续治愈出院,再接收新的患者,经历了开始的困难、艰辛,目前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心中紧绷着的那根神经慢慢回复正常,从最初的夜不能寐,昨夜是到黄冈来后睡得最好的一觉。
期间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患者出院时明媚的笑脸;患者给我们发的太多的感谢的信息;腼腆的大男孩搓着衣角说“凌晨4点看到你们还在忙碌,你们太辛苦”;退伍军人出院时向我们行的标准军礼;80后美女出院时说“黄冈人永远不会忘记山东的帮助”,这一幕幕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在隔离病房内我们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也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除了药物的治疗,我们病房还有一角盛放的是水果、牛奶、纸尿裤及生活用品,我们称之为“爱心加油站”,我们希望患者可以增强营养、提高免疫,更早康复。
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齐鲁医院郭丙秀:我们摘下口罩,共赏美景的时刻越来越近!黄冈昨天有26人确诊,107人治愈出院!所有的事情都在逐步好转
时间:2020.2.15
地点: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手记者:山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专业主管护师郭丙秀
转眼间,来到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已经20多天了,每日匆匆忙忙,日子过得紧张充实。
我们从工地式的病房,到现在建设成为ICU病房,所有队员都付出了不可想象的努力。每日的日记也在坚持记录,但有时只记录一个事情或收获就躺在床上睡着了!有很多朋友发来信息问我累不累?说句实话,不累是假的。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护目镜、手套,队友们之间互相检查密闭性,一套穿下来需要半个小时。穿着这身装备,平常看起来简单的操作都会变得笨手笨脚,一不留神,作为ICU护士的我们脚步就会加快起来,可随之而来的憋喘就会让我们不得不放慢速度!有时候护目镜里的水气严重影响我们的视线,小伙伴们就赶紧跑到“小太阳”跟前去烤一下!然后继续工作。ICU的新冠病人病情非常危重,需要我们时刻待在病人身边。翻身,吸痰,倾倒冷凝水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这样的操作很有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但是作为一名ICU护士,我们毫不退缩,对病人的护理质量从来没有打任何折扣。
现在病房里没有中心负压装置,全部使用的电动吸引装置,吸痰瓶需要重复使用,倾倒痰液风险性极大,队友们对吸痰装置进行了改造。昨天接班后,发现病区吸痰装置改造的有缺陷,我利用工作之余对病区的全部吸痰装置重新整改完善,做完这个工作,我全身都湿透了,但我很高兴,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一次性负压吸引筒了,大家不用再倾倒痰液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所有的事情都在逐步好转,昨天黄冈有26人确诊,107人治愈出院!
我相信:我们摘下口罩、共赏美景的时刻越来越近!
新时报记者:孙镇镇
通讯员:王文斐
编辑:王海燕
校对:冬平
【来自:新时报 2020.02.17】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学生工作处 | 13 |
2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1 |
3 | 急诊科 | 10 |
4 | 普通外科 | 9 |
5 | 护理部 | 8 |
6 | 医务处 | 6 |
7 | 心血管内科 | 5 |
8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4 |
9 | 神经外科 | 4 |
10 | 党委组织部 | 3 |
11 | 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 3 |
12 | 团委 | 3 |
13 | 门诊部 | 3 |
14 | 后勤保障处 | 3 |
15 |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 3 |
16 | 小儿外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