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处,常忆初心——内分泌科 王令舒
时间:2019-10-09 10:05:35   浏览量: 次
60年,能做多少事?
60年,是深山杏林一棵千年古树的荣枯一瞬,是一个国家“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甲子轮回,是一个人呱呱坠地到花甲耳顺的世间百味,也是一个科室团队从组建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言传身教、继承创新。
60年前,全国临床内分泌大家、山东临床内分泌学科创始人周显腾、张宝珠教授创立了齐鲁医院内分泌科。如同一个婴儿,她诞生在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综合楼的中一病房。两位创始人亲自管病房、出门诊、带教学,他们收治过一手托着掉出眼窝的眼珠前来就诊的甲亢突眼患者;救过浑身散发着烂苹果味骨瘦如柴沿街乞讨的1型糖尿病青年;更诊过三五年间面容巨变、手足粗厚气喘如牛的垂体生长激素瘤病人。糖尿病足坏疽深及骨髓恶臭难当、教授们亲自执刀清创,血糖的检测尚未普及、教授们和下级大夫一起每天清早夹着一排排玻璃试管煮尿液测尿糖……他们见证过这个积贫积弱国家人民的苦难,也亲历了这个自满目疮痍的故土上站起来的新生共和国筚路褴褛的奋发图强。他们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祖国建设大潮中,“同情、和善、进取”,那是上一代齐鲁内分泌人精神高度洗练的写照。回望当年,老一辈内分泌人“不怕收重病、勇于治重病”“待病人尽责任”“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的身教与言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齐鲁内分泌这棵大树,“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医者初心在一代代衣钵相承吐故纳新中传递不息进而弘扬发展。通过3代内分泌人薪火相传的不懈奋斗,科室已从初建时仅有的5张床位,发展为现今3个病区、147张床位。如今,内分泌科仍保留着每周科室大交班与病例讨论的科室传统,依托于日臻完善的临床-基础试验平台与院内多科室MDT联盟、科室更是积极开展干细胞输注治疗代谢疾病、甲状腺针吸细胞学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医教研齐头并进,全科上下形成了踊跃学习提升诊治水平、积极促成基础-临床转化的科室氛围。
不忘来处,方知前路。老一辈内分泌人倾尽终生所学,为患者、为后辈打造了齐鲁内分泌这一方高水平平台。她寄寓了老一辈对后生的拳拳眷注和殷殷热望,有了平台的承托,我们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踩着前人的肩膀攀登更高的险峰;同时,也让齐鲁内分泌新鲜血液的我们愈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禁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回馈平台的教育哺养,如何为其建设添砖加瓦、如何为后人引路栽树?此时老一辈齐鲁内分泌人再次用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如同当年前辈们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祖国建设大潮中一样,我们也要将个人成长有机统一结合于医院需求及国家需要。我国当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医院也处于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之下,哪怕发展稍慢,相比起来也是倒退。此时,加强创新能力依旧是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作为一名科学和真理的信徒,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不应置身于临床数据的宝库而懵然不觉。对于一个临床医生,创新不仅是自主研发,不仅是基础临床转化,更是总结中国数据、拿出中国经验、改进中国方案、指导中国治疗。我们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平台曾给过我们系统的临床基础科研训练,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日积月累的多中心数据。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好原有的宝藏,规划好未来方向,不负青春与期待,以勤奋务实投入到充实的工作研究中去。
60年,三代人,风风雨雨、世事沧桑,60年,是一个人从襁褓到花甲的生命周期。但齐鲁医院内分泌科经过60年的时光洗礼,不仅愈老弥坚,还在一代代齐鲁内分泌人的薪火相传中不断焕发青春。这其中是代代传承、持之以恒的道义坚守和业务探索;这背后是“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先辈训诫;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者初心。60年,只是又一段征程的开始,我辈更将秉承团结奋进的科室精神,把握时代机遇,脚踏实地,创新求真,向医院交出我们的答卷。
单位 | 发布量 | |
1 | 党委宣传统战部 | 17 |
2 | 医务处 | 9 |
3 | 学生工作处 | 8 |
4 | 护理部 | 8 |
5 | 心外科 | 7 |
6 |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 6 |
7 | 医师培训处 | 5 |
8 | 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 5 |
9 | 普通外科 | 5 |
10 | 急诊科 | 5 |
11 | 国际合作交流处 | 4 |
12 | 神经内科 | 4 |
13 | 神经外科 | 4 |
14 | 团委 | 3 |
15 | 院长办公室 | 3 |
16 | 人事处 | 3 |
17 | 门诊部 | 3 |
18 | 妇产科 | 3 |
19 | 血液科 | 3 |
20 | 耳鼻咽喉科 | 3 |
21 | 重症医学科 | 3 |
22 | 手术室 | 3 |